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枫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讲学
时间: 2022-07-16  作者:   浏览次数: 2151

202271514:30-16:00,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枫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讲座由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基地主任陈大亮教授主持,主题为“彼岸花开:地方性知识的翻译世界性认同”,共有学院及其他高校200余名师生参与了两个小时的在线讲座。

 

  

1. 杨枫教授应邀为外院师生讲学

 

2. 陈大亮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一开始,杨枫教授从自身英语写作经历和教学经历入手,分析了知识翻译学的实践基础。结合早年编写词典,研究尝试,讲解了知识翻译学相比较传统译论的特点。认为知识翻译学产生的意义在于其以思想为重心,有别于传统译论的技术重心,更关注翻译的话语实践和知识建构,是一种知识理论、文化理论、社会理论,有思想有框架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继续推动、建设理论,体现理论的功能和价值。知识翻译学可以作为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借助真善美的翻译批评方法,涉及诸多方面,便于学者洞察知识翻译学的立足点并进行升华。知识翻译学在博士生论文选题、各省市项目中均有反映,打开了研究视野。

从知识翻译学提出以来,其核心概念地方性知识,各种知识都是基于经验得来的,经过理解、辩护得来的。地方性知识内涵非常复杂,概念来源很久,上世纪60年代地方性人类学、科技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在多个学科广泛得到研究,但鲜有在翻译学得到关注。地方性知识的定义比较模糊,local一词本身具有模糊性,知识可按目的功能分为三个层次,即为生存(survival)、为成就(achievement)和为娱乐(pleasure)。详细阐释了知识翻译学提出的理论灵感、发展过程、产生影响等。

3. 杨枫教授线上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一部分,杨枫教授总结了知识翻译学理论对学术研究和实施的启示和意义。随着国力提升,改变和重建外部环境,通过翻译桥梁将中国地方性知识变成世界知识的方向努力。讲座最后,陈大亮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用“胸中有千壑、腹中有乾坤”高度评价了杨枫教授的学养,并对讲座做了以下总结:地方性知识概念思想的提出具有前瞻性,注意区分两种地方性知识,人类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语境相关,是特殊性经验性的解释,和阐释学的某些观点比较相似,科学的实践哲学的观点,从哲学人类学吸取的概念应用于翻译,把地方性知识转换成世界性知识。作为开拓性的学者提出开拓性创见,知识翻译学强调人类社会的知识源头、知识与翻译的关系,是“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的代表。知识翻译学的提出,可以帮助解决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实际和关键问题,为翻译学带来了生机。同时,知识翻译学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话语构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可以帮助学界深入思考中国特色文化如何转换为世界普遍接受的知识,大有可为,前途无量。